百科知识

以水为开头的四字词语

以水为开头的四字词语

帛书《老子》中的“上善治水”真的等同于我们常说的“上善若水”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没有读过《道德经》,也可能听说过老子那句名言“上善若水”,常常被人们误解为“至善如同水”。长沙马王堆利苍家族墓葬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打破了人们两千多年的固有认知。在这份文献中,“上善治水”这一表述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常的理解是,“上善治水”意味着最好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像大禹那样治水。这里的“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水,而是经过人们治理后,能够利益万物且不再带来灾害的水。这样的理解有充分的理由:自然状态的水,无所谓善恶,但经过恰当的治理,可以趋利避害,滋养万物而不加害。

当我初次接触到帛书《老子》时,我也曾是帛书派的坚定拥护者,对传世本持怀疑态度。但随着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理解,我逐渐改变了态度,开始接受并参照各种版本,包括帛书本和楚简本。尽管我现在主要依据的是帛书甲本,但我并不排斥其他版本。

关于“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争论,从帛书出土以来就持续不断,两大阵营观点鲜明,互不相让。那么,究竟哪个版本更贴近老子的原意呢?

目前,《道德经》的流行版本主要有河上公本、王弼本和傅奕本,它们的开头两句都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书乙本和汉简本的内容却与此不同。特别是帛书甲本的变化更大,其中的“上善治水”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帛书乙本中的“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如果按照常规理解,“上善如水”是没有问题的。但接下来的“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却存在问题。这里的“利而有争”在逻辑上显然不通。有观点认为这里的“有争”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错误。帛书《老子》由于抄写年代久远,存在许多谐音字、同音字等问题。

老子所要陈述的不是如何治水的问题,而是水的普遍特性。无论是洪水、湖水还是日常用水,它们都有“善利万物”的特性,并且总是趋下而不争上。“上善若水”意在比喻水的利物、趋下、不争特性,而不是如何治水的问题。夏禹治水强调的是人类如何治理洪水的问题,与老子所要陈述的水的特性并不相同。

“上善治水”中的“治”可能是“如”的近形字或者是其他字的误抄。只有当我们理解“上善”是比喻善为道者的特性时,才能完整理解这一表述。

老子通过水的特性来比喻道的特点,而不同的版本在表述上存在差异。关于“上善若水”的千年误读也反映了人们在理解过程中的差异和演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更接近老子的原意。


以水为开头的四字词语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