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夏至节气即将来临,标志着我们将迎来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那么,今年的夏至具体是什么时候呢?三伏天又将会如何炎热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夏至农谚给出的答案。
让我们了解一下夏至的基本含义。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四时八节”之一。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此后,黑夜开始变长,白天变短,直至冬至达到相反的状态。
夏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虽然白天时间开始缩短,但辐地面的热量却比夜间散发的高很多。随着热量的不断积累,气温开始升高,待到三伏天时来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那么,三伏天到底何时来临呢?民间有“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为入伏第一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为6月25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5日,第三个庚日即7月15日,因此今年的入伏时间为7月15日。初伏时间为7月15日至7月24日。一个庚日为十天,三伏天也就是三十天,但中伏天比较特殊。有时候会出现第五个庚日,这样中伏天就是二十天。根据历法推算,如果立秋后的首个庚日还未到,就会出现五个庚日的情况。这样一来,今年的三伏天就是四十天,属于“加长版”三伏天。
说到三伏天,不少人会关心今年的天气情况。近日,北方地区的干旱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河北等粮产地,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下过像样的雨了。偶尔一场小雨根本无法改变旱情。因干旱少雨,气温明显升高,从五月份开始北方多地气温就已超过35℃,部分地区更是达到40℃的极高温天气。那么,三伏天会不会更热呢?民间有许多夏至农谚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
其中,“不怕夏至雨,就怕夏至晴”这句农谚表明,人们宁愿夏至这天降雨,也不希望这一天万里无云、阳光灼热。如果夏至这天晴空万里,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会严重缺雨。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水分蒸发速度也快,缺雨不利于庄稼的正常生长。“夏至下场雨,赛过中了举”等农谚也表达了夏至降雨对农民的重要性。
除了农谚外,根据天气预报显示,自6月下旬开始,华南一带将迎来高温天气,体感闷热。华北、一带也将迎来高温。因此大家需要做好防暑补水工作。对于农民来说也要做好接下来的旱情处置工作及时灌溉水源这样作物生长才能不受影响。
总之今年的夏至和三伏天都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挑战无论是炎热的天气还是干旱的旱情都需要我们做好准备应对。希望大家能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同时也关注农业生产的状况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