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去掉往往更直接,为啥不保留它呢?

“去掉往往更直接”这句话本身蕴含着一个观察视角,即在某些情境下,省略或简化处理确实能带来更直接、更清晰的沟通或理解效果。这通常是因为省略掉了一些可能干扰核心信息、增加认知负担或引入歧义的元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去掉,原因如下:

首先,保留某些元素可能是必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这些元素可能包含了重要的语境信息、情感色彩、逻辑关联或特定的指代对象。例如,在文学创作中,细腻的描写和铺垫是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所必需的,完全“去掉”反而会使作品失去深度和吸引力。同样,在日常对话中,一些看似多余的词语(如“嗯”、“啊”、“这个”)可能起到了维持对话流畅、表达语气态度的作用,完全追求“直接”可能会显得生硬甚至不礼貌。

其次,“保留”有时是为了实现更长远的、更复杂的目标。比如,保留冗余信息可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增加鲁棒性,减少因噪声或误解造成的损失。在系统设计中,保留某些备用或底层模块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需求变更或故障恢复。在人际交往中,保留一定的“面子”或社交礼仪,虽然不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却能维护和谐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再者,有时候“去掉”并非易事,它可能涉及深层次的利益、习惯、文化传统或法律法规。强行去掉可能会引发巨大的阻力或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因此,是否“保留”或“去掉”,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选择,而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目标、对象、情境、成本效益以及潜在影响进行综合考量的决策过程。追求“直接”固然有其价值,但完全以“去掉”作为唯一标准,往往会忽略掉其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