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曾经将尼采视为“轨道者”,认为在的思想领域里,这样的人极为罕见。尼采对传统价值观的如同狂风骤雨,将那些阻碍思想的旧轨道无论整体还是碎片,都扫除干净。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扮演了者与革新者的角色,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范畴,不能仅从传统的角度去解读。
尼采是体系的反对者,他的著作大多采用箴言和散文的形式,没有严密的体系,针对相关题目也没有详尽的内容。例如,他的《快乐的知识》并没有详细论述“快乐”与“知识”,而是由许多看似无关的段落组成。理解尼采的哲学十分困难,误解更是层出不穷。有人试图将尼采与联系起来,认为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渊源;也有人把尼采描绘成“形而上学思想家”;在德国的哲学中,他甚至被当做“诗人哲学家”。更多的时候,人们将尼采视为叔本华的追随者,归入“唯意志”的阵营。
这些分类方法都是试图将尼采纳入传统哲学的体系内,或是作为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转折点。要想真正了解尼采,应该直接阅读他的著作,让他亲自向我们介绍自己的思想。在尼采的著作中,《瞧!这个人》起到了自我介绍的作用。
1889年1月,尼采在都灵陷入精神错乱,这之前他创作的最后一本书是《瞧!这个人》。在精神崩溃之前的一年,尼采的创作进入了最高产的阶段。在完成《瓦格纳事件》后,他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经常头痛并伴随呕吐。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发现自己虚度了太多光阴,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才意识到。”似乎已经预感到即将到来的不幸,他拼命写作,珍惜每一天。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偶像的黄昏》,紧接着《反》也迅速完成。
10月15日过完44岁生日后,尼采开始着手写作自传性的《瞧!这个人》。这部作品很明显是尼采的自白书,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对抗那些他的人。在首页中他就写道:“请听我讲述,因为我是这样的人,尤其不要把我同他人混为一谈。”
要了解尼采的哲学,必须立足于《瞧!这个人》,用尼采自己的文字来阐述,而不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去描绘尼采。
《瞧!这个人》并未在尼采生前出版,在他精神失常后,其妹妹伊丽莎白了书稿。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以面世。伊丽莎白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做,尼采自己也不清楚。在《我妹妹与我》中,他疑惑地问道:“我以为写完《瞧!这个人》时,我已经清除了所有障碍。是为了什么不寻常的原因,家人那么不赞成这本书,又不出版它呢?”从伊丽莎白对《权力意志》的篡改来看,她似乎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描绘尼采,因此《瞧!这个人》不能过早公之于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