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些看似普通的汉字,初看之下似乎与常用字无异,但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它们仿佛“缺胳膊少腿”,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笔来补充完整。对于我们这些有点症的人来说,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些独特的汉字吧。
有一个字叫做“戓”,看上去像是“或者”的“或”字少了一部分。实际上,它与“或”并无关联,而是在“戈”字的基础上多出了一个“口”,是一个古代地名的代表。
接下来是“朿”字,对于症患者而言,这个字的构造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它看上去像是“木头”的“木”字长了一些刺,让人忍不住想要把“口”封上变成“束”。实际上,它是一个象形字,表示的是树身上长的“芒刺”。而那些长满了“朿”的树,我们称之为“棘”,就是两个“朿”字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有趣的字是“弚”,看起来像是一个小太监的称呼。它被形象地描述为像是“弟”字被割去了部分,寓意着小太监的颓势和萎靡不振。
再来是“夬”,这个字像是“”的“央”少了一小竖,又像是“决定”的“决”字半边。它其实是周文八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意为“坚决、果断”。
有些生僻字非常神奇,竟然可以用一个字代替两个字,并且意思丝毫不差。比如“廿”,看上去像是“甘甜”的“甘”字少了一笔,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字,表示“二十”。
还有一些字需要和其他字合作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比如“曱甴”,它是由两个看似残缺的字组成的。在粤语中,它代表了一种令人惊恐的昆虫——蟑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强。相似的还有“孑孓”,它是蚊子的幼虫,形状像微缩版的蝌蚪。
更有趣的是,有些字的异体字让人看了会忍不住血压升高。比如“孓”的异体字“孒”,中间的一横缺了一半,症患者看了可能会忍不住想要立刻补充完整。
有些字的构造非常隐蔽,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出端倪。比如“叧”,第一眼看上去像是“另外”的“另”,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下面藏了一把“刀”。所以这个字与刀有关,古代的涵义和“千刀万剐”的“剐”相同。
还有一个字是“圡”,它与“土”的读音和含义完全一样,但多出了一个点。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把它改成更熟悉的字形。
最后还有一个令人难受的字是“玉”,它少了一点。虽然它与常规的读音和含义完全相同,但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加上那一点。至于为什么要少一点,背后还有一个关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故事。洪秀全为了追求理想的天国理念而将原本的汉字稍作改动,“王死都要死在‘囯’中”,这算是他的一个执着追求吧!其实,“玉”“土”“王”“囯”“孓”“孒”……这些看似残缺的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