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长安城和洛阳城哪个城更适合做都城

长安城和洛阳城哪个城更适合做都城

北京中轴线,这一话题在国内外近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城乡规划、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领域。北京中轴线是对自元大都至明清北以来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的描述。尽管常规描述指出,明清北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这一简洁表述清晰地界定了其时空范围,但背后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却远不止于此。

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对此,吕舟教授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负责人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传统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反映了传统的人与自然观念以及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是一幅宏伟画卷,展现了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

如何深入理解吕舟教授的表述呢?《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阅读岳升阳教授的著作让我明确了以下几点: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轴线的内涵与演进。岳教授从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历史脉络,让我对中轴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详细阐述了中轴线的概念内涵,并指出中轴线是近代由梁思成先生提出的,用于表达城池或建筑的中线,人们依据此来规划和建设宫殿和城市,体现礼制秩序和风俗习惯。在形态上,中轴线凝聚于设计上的中线,体现了传统社会观念。岳教授还通过考古资料梳理了秦以前宫殿和宫城的中轴线,并按照历史演进顺序阐述了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岳教授将视野从人文转向自然,阐述中轴线与水系的关系。他让我明确了都城中轴线的选址是以尊重自然山水格局为前提的。地上的河湖与天河对应,河湖水系与都城中轴线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认知中轴线的自然时空观。

书中也明确了北京中轴线的地貌环境。岳教授从宏观地理学视角将北京中轴线置于北京湾与北京原中进行观察,并进一步从中观层面阐述了永定河冲积扇的形成和全新世永定河的摆动等。还涉及到方法论层面“大地文献”的认知与应用。这一理念强调大地承载了人类活动的信息,通过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文化遗物,可以解读人类活动的历史。

岳教授通过什刹海湖泊研究、小石碑胡同剖面考察等方面,揭示了中轴线旁边的古湖泊演进,并表明了中轴线选址于古湖边的事实。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和研究成果,深入阐述了什刹海东岸的湖岸演变及其与中轴线选址的关系。这种基于考古和地层剖面的研究将自然时空观和人文时空观有机结合,为我们全面理解北京中轴线与古河道湖泊的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通过文献考证和地层剖面分析等方法,为我们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和地貌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作者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安城和洛阳城哪个城更适合做都城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