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婴儿期:刚出生的孩子称为“赤子”,这个词源自《汉书·贾谊传》。“襁褓”也是用来指代未满周岁的婴儿,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2. 幼儿期:两到三岁的儿童称为“孩提之童”,此处的“孩提”是指幼儿咿呀学语、提抱在怀的年纪。
3. 学龄前期:在古代,孩子七岁被称为“始龀”或“髫年”,此时孩子开始换牙,髫指的是儿童垂在额头上的弯曲下垂的头发。男孩稍大一些则称为“始龀、龆年”。
4. 学龄期:七岁的女孩称为“垂髫之年”,古代的少女在此年龄会开始留长发。而十岁的男孩则称为“幼学之年”,因为古代孩子在十岁时开始进入学校学习。
5. 青春期前期:十二岁的女孩被称为“金钗之年”,古代女孩在此年龄开始佩戴钗饰。十三四岁的少女则被誉为“豆蔻年华”,形容她们如花般的年纪。
6. 青春期:在古代,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之年”,此时男孩开始成年,进入青少年阶段。“舞勺之年”和“舞象之年”也是用来指代十三至十五岁的少年。
7. 成年期: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之年”,意味着女子到了成年的年龄,可以结婚生子。二十岁的男子则称为“弱冠”,代表着男子已经成年,但还未到壮年。
8. 青年期:十六岁的女子被称为“碧玉年华”或“花季少女”,形容女子如花般的青春年华。“花信年华”也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年龄大约在二十四岁左右。
9. 壮年期:三十岁的男子称为“而立之年”,表示一个人已经成熟,对生活、事业有明确的目标。四十岁的男子则是“不惑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对人生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五十岁的男子则称为“知命之年”或“艾服之年”。古代常用艾的颜色来尊称老年人。“强壮之年”也是用来指代四十岁的男子。“知非之年”也是用来指代五十岁,源自春秋卫国的伯玉不断反省自己的故事。而五十岁也被称作“年逾半百”。
10. 晚年: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或“平头甲子”,花甲是指天干地支相配合的六十年。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意为非常稀少、珍贵的高龄。“杖乡之年”也是用来指代六十岁,而七十岁则被称为“致事之年”或“致政之年”。八十岁则被称为“杖朝之年”。“耄耋之年”或“鲐背之年”是用来指代八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期颐之年”则是指过百岁的高寿老人。其中,“鲐背”比喻老人的背皮上生斑如鲐鱼背,以此比作长寿老人。而九十岁则被称为“寿登耄耋”。这些称谓充满了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祝福。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称谓仍然被广泛使用,体现了对年龄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以上对年龄称谓的整理与解读,力求准确反映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