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过一种体验: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被他人轻易打断发言;即使勇气提出观点,也常被人忽视。当你终气大声表达时,回应你的却是尴尬的沉默。这种经历,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倍感尴尬。
作为群居动物,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些人无论在哪种情境下,都能轻松成为焦点;而另一些人,却总被人忽视,观点无人倾听。
电影《酒神》中也展现了这样的情境:“不被当回事”既受客观因素影响,也会因主观因素而显现。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的表现会有所不同,而主观上,那些“不被当回事”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
简单来说,人际交往是互动的。在社交中,“不被当回事”并不完全是他人的责任,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某些行为,向对方传递了一种可以被忽视的信号。这种信号隐藏在自身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那么,“不被当回事”的人都有哪些特点呢?
1. 性格温和且缺乏攻击性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不被当回事”的人都具有性格温和、缺乏攻击性这一特点。在需要对抗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选择妥协。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是最先认输的一方。面对他人的否定,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对方的观点可能也有道理,而不是坚持己见。他们害怕与他人对抗,因此在社交中常常跟随大流,即使参加一些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2. 倾向于内归因,自我认同感低
这种缺乏攻击性的人格特质并非一时形成,而是在过去的经历中不断被塑造和强化。在经历了多次“不被当回事”的情况后,他们在主观上会合理化他人的行为,倾向于内归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从内外两个方面寻找原因,但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在自我认同方面,他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发出不自信的信号。而不自信的人想要获得他人重视通常更加困难。
3. 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可能导致失去他人认同
虽然“不被当回事”的人在一些情况下会选择妥协,但当他们掌握权力时,可能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在综艺节目中,有些人便展现出了这种特点。表面上温和、善于妥协的人,一旦掌握权力,可能会忽视他人意见、坚持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能导致失去他人认同和支持。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有时候问题的症结可能并不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改变他人很难因此不如先从自己开始改变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通过稍微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或许就能解决一些人际关系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