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诗人李白曾在《夜宿山寺》中描绘:“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我国文化和文学中,天上的神仙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打开一部如《西游记》这样的奇幻色彩的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神仙,他们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展现了无所不能的力量。
若要提及最让我们熟悉的神仙,莫过于从小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了。从明代《东游记》中流传下来的这八位神仙,在民间有着极高的人气。但你或许不知道的是,关于“八仙”其实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的区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牛郎和织女也曾属于八仙之一,这与我们的常规认知有所不同。在我们记忆中,八仙似乎并没有包括这两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八仙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八仙”,包括: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以及曹国舅(曹景休)。这些神仙人物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广泛,象征着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各种人群都有可能成仙。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代《东游记》这部著作的传播。
但在神仙的发源地,对于“八仙”的理解并不仅此一种。他们被分为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三类,分别对应着不同等级的神仙。在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各地对于这三种“八仙”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被称为上八仙的,都是实力与地位兼具的天仙。主要的版本包括:福、禄、寿三位大仙,以及张仙、东方朔、陈抟、彭祖等。在民间还流传着观音大士也在其中的新奇版本。
下八仙则是比较普通的地仙,但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出色的特点。在明杂剧《贺生平群仙庆寿》中,下八仙的版本为“王乔等八人”。而在《何仙姑宝卷》中则是另一个版本,这些版本主要根据民间不同的习俗而有所变化,主要是人们信奉的杰出圣人。
关于牛郎和织女在八仙中的位置,有一个民间传出的版本是他们在特定的地方被列为下八仙之一。但这个版本相对冷门,不为大众所熟知。而最早的“八仙”其实源自于西汉淮南王刘安麾下的“淮安八公”,在有了《淮南子》后,人们将他们视为与淮南王一同飞升的八位文人。从唐朝开始,“八仙”的故事传说开始出现,直到元杂剧兴起后,这些故事才得到真正的整合,最终在明朝发扬光大。
作为象征着美好爱情的形象,牛郎织女的故事是鹊桥相会的由来。在他们踏上鹊桥的时刻,他们被视为飞升成仙,因此在一个特定的民间版本中位列下八仙。这种多样性体现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也是古代文学与神话传说中蕴藏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