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体的奥秘:从晶胞到晶面夹角守恒定律
物质存在的三种常见状态是气态、液态和固态。在固态中,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被限制在固定的位置周围振动,使得固体具有较为刚性的结构,难以被压缩。而晶体作为固体的一种形态,其内部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呈现有规则排列,与非晶体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晶体无处不在,例如食盐、糖、苏打、红宝石、金刚石、石英等都是晶体。了解晶体的特性并掌握其结构知识,对认识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晶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
1. 晶体的自范性:晶体能够自发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例如,石英晶体呈现菱柱或菱锥状,明矾晶体呈现八面体形。一些细小的晶体,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在显微镜下也能观察到其整齐而规则的外形。相反,非晶体如玻璃、沥青等,在冷却凝固时不会形成多面体外形,没有特定的形状,被称为无定形体。
2.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这意味着晶体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时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例如,冰在0℃融化,氯化钠在801℃熔化。而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受热时逐渐软化成液态。
3.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的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热性、导电性等。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晶体,需要综合考虑上述三个特征。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是指物质自然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外形,而不是人为加工成的特定形状。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的典型特征,如铁的熔点是1538℃,铜的熔点是1085℃。各向异性是晶体的重要特征,但也有一些晶体由于高度对称性而表现出各向,如氯化钠。
获得晶体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熔融态物质凝固;二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三是气态物质凝华。
晶体还具有特殊的对称性,即晶面夹角守恒定律。这一规律是17世纪中叶丹麦矿物学家斯登诺在仔细研究石英晶体时发现的。不论石英晶体的形状如何变化,对应晶面的夹角都相等。这一规律在寻找和鉴定矿物时仍具有实用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晶胞的概念。晶体中的微粒是周期性有序排列的,这一基本结构单元被称为晶胞。整块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紧密堆积而成。计算晶胞中的粒子数时,通常采用均摊法。该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晶胞中的某个位置上的原子被x个晶胞所共有,那么每个晶胞对这个原子的份额就是1/x。无论是立方体晶胞还是六棱柱晶胞,都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计算各质点的系数和贡献。
我们通过物理大师app和大师一百公众号提供更多关于晶体的资料,希望大家一键三连支持我们,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