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翁亭记》作为人教版九年语文的重点篇目,其考点众多,内容深邃。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以及游人之乐的叙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山水之乐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其爱民如子的高尚情怀。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以及文章所处的背景和文化意义。还需要深入探究常用词如“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本文的难点在于欣赏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把握其与民同乐的精神实质。
一、课前知识储备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的琅琊山旁,是“四大名亭”之首,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命名并撰写了《醉翁亭记》,因此闻名遐迩。
二、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文学家,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卓越,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的诗歌理论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六一居士”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录了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一盘棋,常常置酒一壶,他自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三、文言知识归纳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等均需注意。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的“意”古义为“”,今义为“语言文字的意义”;“野芳发而幽香”中的“芳”古义为“花”,今义为“香气”。
还需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如,“而”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还需注意名词的活用现象,如“山行六七里”中的“山”是名词作状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是名词作动词等。
四、真题解析
分析《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的异同点。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体现了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心系。不同点在于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而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
五、常识积累: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独特表现,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其来源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代文人作品、寓言故事等。在《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并在后世流传。
学习《醉翁亭记》,不仅要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章背景,还要深入探究其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欣赏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与民同乐的精神实质。通过对比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