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庐江、合肥,三者之间的地域特色,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开。夹竹桃、悬铃木、合欢与丁香,这四种植物也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沿着蜿蜒的山道,走进禅寺附近的村庄,放眼望去是广阔的圩田。在这风土人情之中,流传着各种野史故事、诗歌与小说。这些元素激发了一位名叫洪放的桐城人的创作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部深具意境的散文集《幽深之花》。
洪放笔下的乡村,是他灵魂的归宿。每当踏上这片土地,他的情感就变得丰富而深沉,字里行间都弥漫着南方小巷的湿润气息。例如,夹竹桃与合欢仿佛与他有着某种情感的契合,他将这种情感描述得十分细腻:“在梅雨季节,南方的空气中弥漫着烟水的气息,纺车整夜不停地转动。长长的黑白相间的带子在巷子里飘荡,像枯瘦的手指,试图抓住风、月、光、露水以及他在烟火中的内心……”
洪放的文字,既富有文采,又充满思想,读起来趣味盎然。他的乡村是江南的乡村,人物的命运与乡村的景物紧密相连。从木槿、异乡的说书人,到夜行火车、壮年陨落的弟弟,再到淮河流水上的船上的男女,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微妙的感情。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瘦小女人将一盆水泼洒在破缸中的兰草上,简单的一句话便概括了她的命运。洪放的文字精准地表达了他所要传达的内容,虽然简洁,却含蓄内敛。
阅读《幽深之花》,我深感其节奏控制的精妙。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自律的富翁,虽衣着朴素,却散发出独特的气质。如《竹子开花》一文,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字,但洪放巧妙地设置了一个谜题,谜底巧妙地隐藏在标题之中。还有《楚》一文,层次清晰,言简意赅,却蕴含巨大的张力。
洪放似乎拥有为寻常事物命名的独特能力。他笔下的世界总是呈现出新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渴望新奇的角度和视野。我认为,洪放对节奏的自律并非词穷,而是他凝练语言的本事,这源于他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
在《存史或者废弃——关于古镇三河的桥》这篇长达30页的文章中,洪放详尽地描述了三河古镇的桥。他从古写到今,勾连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桥在这里已经超越了地理上的概念,成为文化身份的象征。洪放的笔触下,桥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读完《幽深之花》,我深感繁花似锦,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渴望阅读洪放的小说,想看看他如何在诗歌的意象之美、散文的语言之美和小说的叙事之美中自由切换。他的《秘书长》《百花井》《先生的课堂》以及《幽深之花》等作品,如同灿烂的鲜花在我心田中次第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