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面对亲人离世,你所熟知的世界将被彻底。
心理学家科米尔提到,人们应对的方式之一是努力寻找某种确定性。而心理学家凯斯勒指出,这种对稳定结构的需求源于人们面对未知领域的悲伤和恐惧。这与库伯勒-罗斯博士提出的“悲伤的五个阶段”紧密相关。这一理论也是与已故的ElisabethKübler-Ross博士合著的《论悲伤与悲伤》的核心内容。
库伯勒-罗斯博士是一位瑞士裔精神病学家和临终研究的先驱,她在著作《论死亡与临终》中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死亡调整模式,也就是人们经历悲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
以下是这五个阶段的详细解读以及应对建议:
1. 否认阶段:
面对巨大的损失,我们首先需要否认现实,因为无法接受所爱之人离世的痛苦、和难以置信。凯斯勒说,悲伤不是线性的,你可能会无序或循环地经历每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暂时无法理解失去是健康的,而不是需要迅速振作起来的事情。科米尔建议,如果正在与否认作,可以寻求专业丧亲创伤专家和顾问的帮助。
2. 愤怒阶段:
愤怒是对失去的另一种自然反应,无论是对死因、死者、你的之神、你自己还是宇宙的随机到愤怒。凯斯勒说,愤怒是痛苦的,是人们表达痛苦的方式。在这一阶段,允许自己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愤怒,无论是通过运动、尖叫、使用出气筒等方式。
3. 讨价还价阶段:
通常也源于内疚,失去后的讨价还价通常涉及“如果只是”的陈述,对在死者死前做过或没做的事感到遗憾。凯斯勒提醒说,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时还是会发生坏事。
4. 抑郁阶段:
当巨大的损失开始更深刻地影响生活时,就会出现抑郁或极度悲伤。科米尔说,悲伤会在不同的时间人们,有些人可能在失去亲人后的第三年才被悲伤所吞噬。为了应对悲伤,可以寻求朋友、家人或悲伤支持团体的支持,并定期进行自我保健。
5. 接受阶段:
接受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接受所爱之人的离开。“这只是意味着我现在接受了我生活的新现实,”科米尔说。接受也不是悲伤的终结,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有很多接受的小时刻。凯斯勒说,悲伤工作的目标是最终用爱多于痛苦来记住那个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新的阶段被凯斯勒提出——寻找意义阶段。在经历巨大损失后,凯斯勒通过研究ViktorFrankl博士的著作,寻找生活的意义。他认为,意义并不消除痛苦,但确实有助于减轻痛苦。寻找意义在于我们作为失去亲人的人后来所做或意识到的事情,也许你会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并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