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于高血压等疾病的看法与西医不同,它并没有专门的“高血压”病名,而更多地将其归类为“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这描述了因气血不畅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只要辩证精准,运用经方治疗高血压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
现在,让我们通过两个真实的案例来深入理解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案例一:
冯大夫的诊所里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年女性患者,身材瘦小。她半年前因眩晕和头胀测量血压,发现血压较高,服用降压物后,症状仍未完全缓解。
患者平时身体虚弱,常有头晕、头胀、气短等症状,特别怕冷,四肢和腹部尤为明显。她的胃口和睡眠尚可,二便正常。
经过望诊和脉诊,冯大夫诊断患者为虚阳上亢,采用温潜法治之。他开出的真武汤加味,包括附子、龙骨、牡蛎、石决明、干姜、茯苓、白术和白芍等物。患者服用后,血压和眩晕症状逐渐改善。
真武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温阳利水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脾肾阳虚症状明显,需用温阳法;因虚阳浮越导致血压升高,所以还需用重镇潜阳法。
案例二:
另一位女患者因右下肢麻木、发凉、疼痛就诊,被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她有时会出现头晕、易于汗出等症状,虽然平时无高血压病史,但测得的血压较高。
冯大夫通过望诊和问诊,判断患者为气滞瘀阻、肝阳上亢。他开出桂枝茯苓丸加味,包括桂枝、石斛、丹参、桃仁等物。患者服用后,血压降至正常。
桂枝茯苓丸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下焦瘀血证。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表现出发黯、瘀血阻络明显,也支持气血不通的辨证。冯大夫在配方中重用了桂枝和石决明等物,以达到辛温通散、平肝潜阳的效果。其中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降血压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理作用主要包括除热、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等。在治疗高血压时,如果用量过小可能难以达到较好疗效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剂量。总的来说石决明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中医对高血压等疾病的看法与西医不同它并没有专门的病名而是通过患者的症状来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注重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来确定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在这两个案例中中医通过调整方和剂量等方法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并帮助患者恢复了健康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