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玉不琢不成器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什么意思

近日关于学校内“熊孩子”行为引发的热议中,关于教师如何学生的问题成为了焦点话题。特别是关于云南和无锡两地发生的教师学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网络上的观点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有人认为教师学生是不对的,教师应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任何形式的都应被禁止并对涉事教师予以严惩;另一方面也有人持传统观念,认为适当的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对于许多身为父母的“80后”来说,深知教师职业的伟大,深知适当的惩罚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如同小树,需要及时修剪掉枯枝烂叶,才能更加挺拔。正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是在唐僧的教导和紧箍的约束下,才最终步入正途。

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强化孩子对规则的认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虽然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让老师使用“戒尺”对“熊孩子”进行适当的惩戒,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做到“适当”却是一个难题。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做到精准惩戒并不容易。对此,一些人认为需要为戒尺制定更精确的“刻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何时、如何举起戒尺,力度如何,这些都需靠教师的自由裁量。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校共同育人是关键。对于“熊孩子”的,家长的角色不可或缺。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的共同维护。与其争论老师手中的戒尺该有多大的力度,不如加强家校间的互动与沟通,为孩子织就明事理、懂规矩的“经纬线”。

在我国,家校共育的理念早已存在并有过实践探索。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现在的沟通方式更加便捷,但面对面的交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老师的家访能让家长详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强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如今,虽然通信技术发达,但真正的深度交流却逐渐减少。

孩子的教育不能“坐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紧密配合。只有双方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探索家校共育的目的并不是学校向家庭“甩锅”或“推卸责任”,而是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缝衔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动态,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实际上,相比单纯的学校规范,家校共同教育孩子可能效果更好。

对于如何实施家校共育,需要加强家长、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常态化互动交流。通过“家长进学校”、“教师家访”、“父母课堂”等方式,增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在戒尺的“尺度”仍有待规范的当下,不如大力推动家校合作,探索更多的良性互动方式,这才是更实际、更有效、更管用的方法。


玉不琢不成器什么意思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