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壁,是指在山崖、洞窟、粉壁、门障等建筑实体或自然壁面上题写的书迹。这些书迹大多依附于庭院馆驿或亭台古刹等建筑实体,然而由于墙塌壁毁,常常导致题壁内容荡然无存。一般认为“题壁最多能保留一二百年”,“唐以前题壁书法的原迹早已毁灭”。
在甘肃成县,却有一处唐宪宗元和九年的《李叔政题壁》墨迹,历经1200年沧桑,仍然神采依旧。这一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元和年间书法的风貌,感受到中唐的豪放浑厚与初唐的清新婉丽的融合。
甘肃成县的大云寺,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也是题壁的发现地。大云寺位于城东南约4公里的凤凰山上,景色优美,历史悠久。
《李叔政题壁》就位于大云寺的梵宫旁,粘附在天然岩崖上的泥质石灰粉壁之上。现存粉壁横78厘米,纵50厘米,墨迹20行,每行字数不一,可识文字约216字。其书法风格为行楷书,字径大小适中。
这份题壁的内容大致描述了李叔政出任成州刺史时的情况,以及他对于当地百姓的关怀和对佛法的尊重。还记录了一件奇事:设斋祈愿后,出现了一条丈八尺长的巨蛇,被认为是神龙现身。李叔政将此事题写在壁上,以告示来者。通过对题壁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风貌和。
经过对比研究,《题壁》的书写者被确认为成州刺史李叔政。李叔政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题壁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他的重要信息。他的官阶较高,且成州地理位置特殊,是西北的战略要塞。
大云寺历史悠久,香火缭绕,游人如织。除了《李叔政题壁》,大云寺还有古代石窟造像遗迹及魏晋唐宋的题刻、残碑等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尊胜陁罗尼经》残幢,其书法风格与题壁相近,进一步证实了题壁的书丹者可能是李叔政。
题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观赏和传媒的双重功能。对于偶然出现的奇异现象,题壁也能产生吸引力。《李叔政题壁》的存在,无疑为古代题壁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
在四川“5·12”后,大云寺附近发生山体滑坡,但《李叔政题壁》却毫发无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保护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议相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进行科学的保护研究。
《李叔政题壁》是题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书法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