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高二《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高二《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古人所言,一篇佳作之始如凤凰展翅,绚丽夺目。《论语》这部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的圣贤之书,其开篇却如清泉流淌,毫无惊艳之感,甚至有些平淡无奇。

《论语》的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先生教导我们,学习并时常温习,内心会感到愉悦;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怨愤,这不就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初读这些话语,似乎都是些寻常之理,难以让人相信这是影响几千年的著作的开篇之言。《论语》的韵味却在于其深邃的内涵和人生的智慧。这些话语虽然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相比于《论语》的质朴开头,其他古籍的引言则显得气势磅礴,如《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的开头虽然平淡无奇,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随着人们阅历的增长,这些话语会逐渐展现出其深邃的内涵和绚丽。

《论语》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习的重要性,更在于如何正确学习和做人。把老师供奉在神龛之上并非过分之举,因为教育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未受教育,与动物无异。老师的教导如同搅动一汪死水的木棍,让人的意识与认知得以觉醒和成长。

历史上虽有自学成才的个案,但最终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导。孔子的学说便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而君子的成就离不开学习、成才、聚友的过程。孔子的第一句话背后蕴严密的逻辑关系。

随着人的成就越高,孤独感也会随之而来。《论语》中的君子即使面对他人的误解和不理解,也能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坦然。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注重内心的修养,超越外界的纷扰,达到无欲无求、至坚至伟的境界。

孔子的人生虽算不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和理念,吸引了众多追随者。他的生活写照正是他所说的那句话的生动体现。

《论语》的开篇之言虽看似简单平常,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它不仅是孔子的人生信条,更是对每一个追求成为“君子”的人的深刻启示。随着人们阅历的增长,这些话语会逐渐展现出其深邃的内涵和绚丽,成为人生的指南。


高二《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