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中珍藏着众多充满科技感的古老文物,每一件都是我们身边的宝库。今天,我们将带您领略一件来自东汉时期的“测量神器”。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江苏扬州博物馆的历史厅。借助手中的AR眼镜,我们可以全方位、近距离地观赏馆内文物,甚至与它们互动。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蕴含古人智慧的充满科技感的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件类似于现代游标卡尺的青铜卡尺。
这件青铜卡尺是1992年在扬州邗江甘泉姚湾的一座汉墓土的。它由固定尺、活动尺和导销组成,全长13.3厘米。我们可以拉开拉环,将物体放入,测量其深度和直径等。虽然经过漫长的时间,刻度的一些具体单位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件文物相比最初的直尺,其精细程度无疑有了巨大的提升。
这件汉代铜卡尺可以说是现代游标卡尺的“鼻祖”,比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发明的游标卡尺早了1600多年,充分展示了古代的科技实力。
接下来,我们要转向另一件充满科技感的文物——秦始皇铜车马的立车伞盖。这件伞盖是被称为“青铜之冠”的秦始皇铜车马的一部分,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览。伞盖除了遮阳避雨,还要显示皇帝的威仪。秦代工匠用青铜锻打表现出锦帛的质感,使得伞盖成为了一件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精美作品。
现在,我来到了立车伞盖的等比例复原复制品旁。这个伞盖之所以成为“古代科技”的代表,是因为它的构造非常精妙。伞座、伞杠和伞盖三个部分通过可拆卸的榫卯结构连接,既灵活又稳定。设计上采用的是自锁式闭锁结构,展现了秦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以及超前的模块化思维。
而在广西玉林容县,有一座明代阁楼也是科技感满满。这座阁楼全楼不用一根铁钉,尤其是二楼的四根柱子悬空架设,却屹立四百多年不倒。这座阁楼的结构原理蕴丰富的科技智慧。悬空柱通过杠杆结构的原理,将重量转移到其他承重柱上,整个结构受力点和支点巧妙结合,展示了古代劳动的卓越才能和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的科技实力,也展示了劳动的智慧和匠心。它们是我们身边的宝库,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