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公司鸿海在11月10日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向外界公布了其业绩状况和郑州工厂的最新情况。
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透露,尽管集团下调了第四季度的展望,但与第三季度相比仍会有所增长。加上前三季度的出色表现,预计全年业绩仍能达到“增长”的预期目标。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对于明年的市场情况,尤其是ICT业务,公司持“中性态度”。
在最近的季度里,鸿海集团的新台币营收达到了1.75万,同比增长了24%,超出了预期的1.52万;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也达到了388新台币,同比增长了5%,略高于预估的411.2。尽管如此,由于郑州工厂的生产问题,苹果已经发出声明,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货量将低于预测。
刘扬伟强调,维护一百多万员工的健康并保障安全生产一直是公司管理层最大的挑战。对于郑州这个拥有超过20万员工的工厂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目前经过一些调整,整体情况正在逐步改善。
内部人士透露,在和客户支持下,郑州工厂的目标是在11月下旬恢复满载产能。
对于竞争和订单转移问题,刘扬伟表示,任何规模产业都会有多个供应商,并会持续推进全球布局和BOL模式以发展业务。“竞争对手要想达到我们的水平并不容易。”他还提到,明年的资本支出将高于今年,仍是资本支出的主要地区,同时还会在海外拓展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产能。对于毛利率表现,公司同样持中性态度,但经营上仍致力于最大化利润。
在业务方面,鸿海集团与Indika合资公司在9月正式成立,计划在生产电动巴士和电池,打造电动车生态系统。泰国的电动车厂也将在本月12日开工,预计2023年底完工。鸿海还参与了沙国PIF的Ceer公司,以及在EV建设上的CDMS模式。在半导体领域,鸿扬半导体已完成了1200V碳化硅MOSFET制程开发,预计今年底开始接受新产品订单,明年下半年取得车规认证,并开始量产SiC等。
刘扬伟强调:“2023年将是我们电动车事业的关键一年。”他透露,明年将有2家传统车厂和3家新创公司加入鸿海的合作伙伴阵营。目前已有两家新创公司加入,还有一家潜在客户可能即将落地。新的电动车型如MODEL C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交付。集团还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电动车产业链布局,包括在Ohio的电动皮卡、INDI EV原型车以及Monarch的电动农用车的生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