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关于生活、关于“养生”的深入思考。
回想起小学时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先捡了芝麻,然后换成玉米,接着丢掉玉米去追赶兔子,最后却没有追到兔子,空手而归。
当时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猴子不回到西瓜地,捡起西瓜再回去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生命的养护方式的思考。
一、养生的本义
养生,是“养”和“生”的结合。人的一生包括生长、养护、成就和收藏四个阶段,与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相应。
二、生命的起源
人和天地,在生命的起始阶段都是“生”。生,是形体消耗自身产生运动的过程,如冰雪融化成水,鸡蛋孵化出小鸡。在这个过程中,死亡也蕴含其中。即使我们一动不动,生命也在流逝。
三、生长与养护的区别
接下来是生长与养护的阶段。树木通过吸收光能生长,水位在雨天会上升。而人有主观意识,可以选择“长”的方向。养护分为自养和养他,与“长”有所不同。例如,母亲为孩子付出汗水,促使孩子成长,这是一种利他的养护。
四、社会人的塑造
每个人都有经过主观改造的过程,不只是像野生动物那样自然生长。面对“被塑造”是每个人的命运,包括庄子也不例外。
五、小猴子的困境
小猴子没有回到西瓜地,是因为失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如果它有手电筒再回去捡西瓜,那已经是另一个“生”的循环。
六、养生的真相
每一次的“生”都是一次由静到动的过程。如果生的付出没有后续的养、成、藏,就会造成亏损,累积起来就会危及身体健康。生、养、成、藏是一个生命闭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循环。
七、养生的实践
真正的养生,是要顺应人生的使命,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些老人家劳苦操心大半辈子,突然子女发达后却遭到嫌弃,他们的生命循环被中断,无处安放自己的心思和力气,生命力会逐渐消逝。同样,一些领导退休后迅速衰老,因为他们的“生养成藏”之前依赖于名望,退休后这套体系就无效了。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一个小养殖场,人与动物相互养护。
八、有限的生机
从逻辑上说,养生并不是吃补品。人就像一个水库,如果流失的水分太多而流入的又太少,就会虚不受补。人的生机是有限的,要珍惜并正确运用每一分生机,有生必有养,才是养生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