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二批)》——以酸碱交替固定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为例
此次目录的公布,旨在淘汰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艺技术设备。酸碱交替固定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因其独特的安全隐患被列为此次淘汰工艺之一。在全球,95%以上的过氧化氢生产过程采用蒽醌法合成工艺,而这一工艺在国内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8%。
酸碱交替固定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的核心安全风险在于其工艺流程中存在工作液碱洗工序。这一工序是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在生产过程中,工作液中的蒽醌会经历氢化、氧化等反应,产生大量的蒽醌降解物。为了稳定生产,必须用碱液和活性氧化铝进行再生。过氧化氢在碱性环境中极易分解,一旦误入碱性环境,可能引发剧烈的反应,甚至导致。
针对这一固有风险,业内企业已经研发出全酸性过氧化氢生产工艺,如流化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和全酸性固定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等,以消除过氧化氢生产过程中的碱性环境。其中,流化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以真空闪蒸脱水代替碱洗工序,使整个系统保持弱酸性,实现了过氧化氢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
淘汰酸碱交替固定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并不意味着解决了蒽醌法过氧化氢生产工艺中的所有安全问题。为了推动行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还需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
加强工艺技术基础研究是关键。企业和设计单位需对过氧化氢相关反应过程及分解反应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高浓度过氧化氢与蒽醌工作液混合的反应机理。
催化剂的研发也至关重要。氢化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蒽醌降解物的产生,因此应集中力量研发新型催化剂,提高其选择性,减少蒽醌降解物的生成。
完善替代工艺也是当务之急。国内流化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等替代工艺虽已有所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推广。
提升过氧化氢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在役的过氧化氢生产装置自动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工作液回收和配制工序。企业应加强自动化改造力度,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此次淘汰酸碱交替固定床过氧化氢生产工艺是行业进步的一大步,但行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还需全行业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加强研究、完善工艺、提升自动化水平等方式,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