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是冬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年末的到来。小寒通常在每年的1月5日至7日之间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小寒,是十二月的节气。月初时寒冷尚轻,所以称为小寒。到了月中,寒冷程度会逐渐增强。”在古人眼中,寒冷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冷空气逐渐积聚而寒冷加剧,但尚未达到极致,故称之为“小寒”。
随着小寒的到来,冬至后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各地气温逐渐下降。此时正值田间冬季休息期,农事活动相对减少。农民们已经开始关心来年的收成,他们会根据小寒期间的气温变化和降水情况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农事情况。比如,“小寒天气暖,预示着立春时会下雪”,“小寒不冷,清明时节雨”。同时还有一些俗语如“小寒无雨,小暑必旱”,“小寒不寒大寒寒”,这些都是根据小寒期间的气候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注重饮食和身体的保养,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小寒食俗。南京人喜欢吃菜饭,用当地的特色青菜、咸肉片、香肠片等食材,再加入生姜粒和糯米一起煮,味道十分鲜美。广州人则喜欢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除了糯米外,还会加入炒香的腊味、花生、碎白葱等。在江浙一带,小寒吃花生是一种习俗,因为花生可以身体。当地有句俗语说:“小寒喜庆长生果”。根据中医的观点,经过春、夏、秋三季的消耗后,气血偏衰。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三九”时期,阴邪之气旺盛。通过合理的进补可以抵御寒气侵袭,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基础。小寒食补多讲究“温润”,即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补益身体,如羊肉、鸡肉等肉类,以及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等蔬果。
尽管天气寒冷,但依然有花儿在小寒时节绽放。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有句诗写道:“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梅花的独特香气为寒冷的冬天带来了几分色彩。随着小寒的到来,探梅寻芳的人也逐渐增多。梅、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因其能在寒冷中傲雪凌霜的姿态而备受称赞。
古人还根据花期的变化来划分“花信风”,即应着花期时令吹来的风。从小寒到谷雨,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花候。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详细描述了这一说法。在小寒三候中,一候是梅花,二候是山茶花,三候是水仙花。这些花朵在小寒时节绽放,为寒冷的冬天带来了生机和色彩。水仙多为家中水养,其风姿绰约,雅号“凌波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