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于2025年4月正式启动,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些试点项目覆盖了上海、常州等9大城市,涉及30个子项目,旨在推动电动汽车从单纯的“用电终端”向“能源网络节点”的角色转变,构建能源双向流动体系。以下是对该的综合背景、技术逻辑、产业影响进行的深入分析:
一、试点概况与城市选择依据
首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常州、合肥等地,这些城市的入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 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已建设了大量的充电桩,常州在公交领域的车网互动调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2. 技术先行:合肥在双向充放电通讯协议方面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
3. 支持:如山东德州的部分试点项目得到了地方专项电价机制的大力支持。
试点项目涵盖了重卡、社区、园区等多种场景,如上海市的重卡充换电站V2G城市组网等。
二、车网互动的技术逻辑与价值体现
车网互动通过电动汽车电池实现电网负荷调节,主要模式包括有序充电和反向放电(V2G)。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用户而言,通过参与峰谷电价机制和放电补贴,可降低用车成本。
2. 对电网而言,电动汽车的参与有助于消纳新能源电量,降低电网扩容需求。
3. 对产业而言,车网互动推动充电桩智能化升级,并催生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三、规模化落地的挑战
尽管车网互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标准体系等三大挑战。
1. 技术方面,需要解决电池寿命和私人充电桩智能化改造问题。
2. 商业模式方面,目前主要依赖补贴,需探索市场化路径。
3. 标准体系方面,需要统一通信协议和计量规则,提高跨行业协同效率。
四、未来路径与产业影响预测
根据规划,车网互动将分为三个阶段发展。预计到年,车网互动市场规模将突破千,推动汽车产业、电网、用户角色的重大转变。
具体而言,这将促使车企向能源解决方案商升级,电网进行数字化调度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网络建设,用户则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能源市场参与者。
车网互动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能源与产业生态重构的交汇点。随着试点的推进和的细化,其“削峰填谷+绿电消纳”的双重价值将逐渐显现,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