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来现场:探索陆游蜀中诗的深层意境
峨眉、平羌,是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文学意象。平羌江,即青衣江,流淌在四川峨眉、青神之间,是岷支流。大诗人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曾描绘过这片美丽的山水。陆游在乐山任职期间,多次泛舟平羌江,留下了众多诗篇。
3月22日下午,阿来的“陆游蜀中诗讲”第十二讲在其书房拉开帷幕。本次的主题是《淡烟疏雨平羌路》,阿来引领听众跟随陆游的足迹,游历平羌江水,解读古诗中的深层意境。
现场,阿来从陆游的生平入手,讲述了陆游在公元1172年入蜀为官的经历。之后,他围绕陆游从嘉州卸任返回蜀州的路途见闻展开。
在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陆游的心情犹如四川的天气,起伏不定。从蜀州通判调任嘉州代理刺史,本以为有了升迁的机会,或许还能回京。但仅数月,他又被调回蜀州继续担任通判一职。这种反复调动让陆游心情复杂,这种情感在他在《离嘉州宿平羌》、《玻璃江》等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阿来详细解读了陆游的诗,阐述陆游在离开嘉州、经由平羌江水返回蜀州时的心情。他背着行囊,感慨万分,留下对嘉州的思念。阿来还讲解了诗中的典故,从天上的星辰到人间地理,如“峨嵋阴”的地理背景,“绿绮琴”的历史渊源等。
阿来提到,玻璃江并非陆游的独创,苏轼在描述这一段江水时首次使用了这个称呼,形容江水清澈如玻璃。阿来还拓展了苏轼的《送杨孟容》一诗,其中提到的“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展现了这一地域的美丽风光。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也是描绘这片土地的杰作。
随江水前行,陆游眼中的峨眉山壮丽幽然,他在《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作》一诗中描绘了这一美景。阿来指出,自然风景与人的内心情感是相通的,诗歌正是从自然走向审美,从审美升华为哲学的桥梁。
阿来认为,陆游的这次行程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通过诗人的视角,看到江山背后的历史演变以及人文地理的变化。诗歌让历史有了细节、血肉和情感。在那个时期,陆游面临着失地未收、仕途坎坷的双重困境,但他的诗歌展现了一种隐忍的情感和士大夫的风度。
“即使在困境中,陆游依然审美、欣赏美景,没有失去风度。今天的我们时常谈论道德失序,但从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坚持和风度。”阿来总结道。
(图据阿来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