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夏季,因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发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导亡。专家指出,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而民间流传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并不可靠。误食有毒蘑菇后的症状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特效,因此预防的根本在于避免采摘、购买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
在我国,鹅膏菌属是导致误食野生蘑菇死亡的主要种类之一。其中的剧毒鹅膏含有的肽类毒素是一种环肽化合物,仅食用50克子实体就足以致命。这种毒素主要损害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一些常见的造体中毒的毒蘑菇种类,如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欧氏鹅膏等,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针对这些常见有毒蘑菇种类,我们为大家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整理,提醒大家切勿采摘或食用。具体种类描述如下:
灰花纹鹅膏:实体较小,菌盖有暗灰色和白色的纤维状花纹。
裂皮鹅膏:子实体较小至中等,菌盖有辐射状裂纹,菌柄有白色鳞片。
欧氏鹅膏:子实体中等,菌盖白色至米色,菌柄有白色鳞片,还有菌环和菌托。
黄盖鹅膏菌:中等大小的伞状蘑菇,菌盖或污,表面光滑。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颜色较淡,有时呈米,表面有黏液。
拟卵盖鹅膏:菌盖污白色,有粉末状物覆盖,表皮呈附属物。
异味鹅膏:纯白色至米色的蘑菇,具有刺鼻气味。菌柄基部,有鳞片。
呕吐红菇:外观与红菇相似但较小,食用后会引起胃肠炎症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条盖盔孢菌和纹缘盖盔孢菌:这两种蘑菇含有毒伞肽毒素,中毒后症状严重可能导亡。
肉褐鳞环柄菇:含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包括胃肠炎以及肝、肾损害等。
亚稀褶红菇:剧毒,发病初期为恶心、呕吐等症状,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
鹿花菌:不规则的菌盖类似于脑部形状,食用后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命。鹿花菌所含毒素可能对产生影响。此外还可能有致命风险的有大青褶伞和喜粪裸盖菌等蘑菇种类。其中大青褶伞的毒素可能对脏器造成损害甚至致命;喜粪裸盖菌则可能导致精神兴奋或错乱等症状。请大家务必谨慎对待这些有毒蘑菇种类以保障自身安全。这些信息的来源是西昌发布和宜宾发布等渠道发布的资讯汇总整理而来仅供参考请勿自行采摘食用以免发生危险事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内容来源丨西昌发布 来源:宜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