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我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向藏书人家借书阅读,并亲手笔录。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我也坚持不懈地抄写,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也不懈怠。抄写完毕后,我会及时归还书籍,不敢稍有违约。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成年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道理,但又担心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于是我会走百里路去请教乡里的前辈,带着向他们请教。前辈们德高望重,他们的房间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但我从未因此退缩。我总是恭敬地站在他们身边,提出自己的疑问,倾听他们的解答。即使遇到呵斥,我也更加恭敬,礼数更加周到,不敢回一句话。等到他们心情好,我再提出问题。虽然我不聪明,但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知识。
当我拜师的时候,我会背着书包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即使在严冬,我也会遇到大风和深厚的积雪,我的脚上皮肤会裂开,但我从未停止前行。到达住所后,我的四肢僵硬不能动,需要别人帮我用热水浇洗,用被子裹紧我,很长时间才能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鲜美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住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丝绸,戴着饰有帽带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袋,光彩照人;而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裳和他们住在一起,毫无羡慕或艳羡的意思。因为我知道内心的快乐比口腹之欲更重要。我的勤奋和艰辛就是这样开始的。
朱熹是一位有追求学问之志的人。他的父亲在病重时曾嘱咐他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因此他广泛涉猎儒家经典,又广泛结交当代有识之士。即使是从同安回来,他也不惜走数百里路去拜访名师李侗。朱熹的学问是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自我约束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获得的。他致力于阐明圣贤的宗旨,他的学问被认可,他的著作被作为学校的教材。
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包括从小喜欢学习或有求学的志向、师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虚心求教、结交有识之士并勤勉地向他们学习以及勤奋刻苦不辞辛劳的精神。在文章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细节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宋濂谦虚好学之状、尊师求道之神以及恭敬之态;心理描写揭示了作者不羡慕别人、不自惭形秽的精神境界等。这些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