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联合国教科文宣布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闻后,又迎来了新的关注点。就在今年的春节之际,的杭州萧山河上镇的河上龙灯盛会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盛事在全球范围内独领,标志着河上龙灯已经有超过千年的历史传承。此项盛事于今年的元宵节亮相,并且现在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其独特的传统工艺活动——板龙制作。总台记者夏周对河上镇溪头村的傅氏宗祠进行了实地探访,这里的工匠们正在全力打造这一盛大的节日道具。今年的制作工作从十一月初就开始了,相较于往年提前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河上板龙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其中包括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其中龙头和龙尾的制作要求极高,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其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在这里,龙头的制作完全依赖手工制作,使用特定规格的薄竹片进行捆扎编织。制作过程需要主手和副手们的紧作,耗时一个月以上。竹片的宽度处理是制作龙头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制作人凭借经验和手感保持统一宽度。接下来是塑造龙头的形状,包括眼睛、麟角、耳朵、嘴唇等部分,这需要工匠们凭借经验和技艺进行精准匹配和传承。完成形状塑造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捆扎和编织。竹片与竹片相互叠加,用编织带固定,弧度和力度的控制需要依靠工匠的手感来完成。最后一步是贴肚花,即在已经搭建好骨架并覆盖纱布的龙头上,贴上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凿花纸片。整个制作过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龙头的制作工艺,龙身部分也有其独特之处。龙身由板凳构成,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组成弧形龙身。当地的习俗是每户人家都会自备板凳,这些板凳尺寸大小几乎一致,为连接构成龙身提供了方便。河上板龙的规模宏大,由多节板凳连接而成,龙段最长可达120段,需要三百多人共同舞动。在元宵节当晚,板龙将从老街出发来到广场,通过变换的锣鼓节奏舞出不同的阵势,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传统习俗在当地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元宵夜,观赏非遗龙韵,感受舞动的吉祥和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