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责子》看陶渊明的父子情深
即使已有五名男儿,依旧无法掩去白发两鬓、皮肤不再饱满的无奈。陶渊明在《责子》一诗中,展现了自己对儿子们的真实感受。虽然有了五个儿子,但总觉得自己没有给他们留下好的榜样。尽管阿舒已经长大,但生性懒惰;阿宣虽志在求学,却对文学毫无兴趣;雍和端是双胞胎,却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最小的通子只知道玩耍找零食。诗人借酒消愁,自叹年龄已高,儿子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陶渊明的儿子们的小名分别是舒、宣、雍、端、通。诗人在诗中逐一“责之”,表达了自己的失落和期望。他深知,作为父亲应该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但看到他们如此不成器,心中难免感到失落。
这首诗写于409年,那时的陶渊明已经辞官三年,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几次入仕,但最终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他的孩子们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优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他们的深深的爱。他的态度是轻松的、口语化的,既有责备也有疼爱。宋代诗人黄庭坚读后评价说:“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恺悌慈祥,戏谑可观也。”
杜甫在诗中经常写到他的儿女,他在诗中展现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疼爱。即使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依然能够看到孩子们的天真和美好。他的诗歌通过言语安慰自己的苦难,也照亮了别人的生命体验。即使生活艰难,他仍然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娇儿”,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深深的爱。
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756年),杜甫一家在逃难途中历经艰辛。孩子们因为过于饥饿而不敢啼哭,只能咬父亲以缓解痛苦。这些令人心痛的细节都被杜甫写进了他的诗歌中。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他仍然关心孩子们的命运和未来。他的诗歌展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深深的爱和关怀。即使自己生活在苦难中,他仍然希望孩子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周作人评价杜甫的这种烦恼为“伟大的烦恼”。
回顾陶渊明和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深深的爱和关怀。无论是陶渊明的《责子》还是杜甫的苦难诗篇,都展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和责任。这种爱不仅是人性的体现,也是诗歌的力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