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南越王丰富的馆藏中,有一种独特的藏品引人注目,虽然个头不大,但数量众多,超过三十件。这些藏品是各式各样的带钩,用于束腰或佩挂物品。
带钩,这一古代日常用品,在男性贵族、文人及士兵中广泛流行。其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带钩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
这些带钩不仅是实用的束腰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如一件八节铁芯玉带钩,长19.5厘米,融合了玉与铁的艺术,展现出龙头虎身的独特设计。其雕刻精细,云纹缭绕,是一件非凡的艺术品。
文物专家们指出,带钩按形状可分为弧形和直形两类,通常由钩、颈、体和钮四部分组成。它们不仅具有束紧连接腰带的功能,还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资料表明,带钩的外形多样,从条形到鸟兽形状不一而足,流度大约在10厘米左右,与现在的男士扣相当。
《淮南子》中提到:“满堂之坐,视钩而异。”这表明带钩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身份标识。南越物馆中的龙虎并体玉带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玉色青白、质地莹润、造型奇特,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除了装饰和身份标识,带钩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管仲曾使用带钩挡住射向齐桓公的箭,救了他的命。这一小小的配饰竟能改变历史走向,令人惊叹。带钩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用器物设计改进的过程。
在西汉时期,带钩的形制、纹饰和艺术风格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和民间习俗的变化都在带钩上得到了体现。而在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腰间革带演变为蹀躞带,带钩的使用逐渐减少。元明清时期,玉带钩的实用性逐渐减弱,玩赏性增强。此时玉带钩多为花草、动物浮雕和立雕设计,成为了一种古文化的流传和收藏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与天文相关的北斗七星纹银带钩等珍贵文物。它们被视为祥瑞之物随葬以辟邪驱祟。带钩在古代的演变过程中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新思想的活跃。从带钩的设计改进可以看出人们对便利性和实用性的重视以及民间习俗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卜松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