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保健品和品常常被大众混淆不清。有时人们将保健品误当作品使用,导致病情延误,也有时将品当作保健品随意滥用。今天我们就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您介绍五个方法来快速分辨它们!
看包装上的标识。
品:其外包装上一定会标有“国准字H/Z/S+8位数字”的标识,例如“国准字H2021”。如果是处方,还会印有“Rx”标识,表示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非处方则标有“OTC”,分为甲类(红底白字)和乙类(绿底白字)。
保健品:其包装左上角必须有蓝色的“帽子”图标,下方则标注着“保健食品”的字样。其批准文号则以“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开头。
接下来,观察它们的用途。
品: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物。比如阿莫西林能够杀菌,降压能够控制血压。其说明书会明确列出“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并可能提及可能的副作用。
保健品:则主打某种健康功能的辅助效果。例如,维生素C片可以增强免疫力,钙片则是为了补充钙质。保健品的包装上必须标明“本品不能代替物”,并且不能标注“治疗XX病”的字样。
我们再谈谈它们的安全性。
品:是三分毒。抗生素可能会刺激胃部,降压则可能引起头晕等不适症状。品必须严格按照剂量服用,并不能长期滥用。
保健品:虽然理论上可以长期食用,但安全性相对较高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过量摄入某些保健品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维生素A过量中毒。
接下来是审批流程的差异性。
品:在上市前需要经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严格流程,这一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并且审批门槛极高。
保健品:只需证明其成分安全即可,无需验证疗效。有些保健品甚至只需备案即可上市,监管相对宽松。
购买渠道的不同。
品:只能在店或医院购买,处方还需要医生的处方。
保健品:则可以在超市、电商平台甚至直播间等多种渠道购买,经常和食品一起出售。
总结一句话:生病时寻找“准字”,保健调理认准“蓝帽子”!不要被商家“包治百病”的广告所迷惑,保健品不能替代品。如果身体不适,及时就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