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代文坛上,崔颢的《黄鹤楼》与杜甫的《登高》这两首深远影响的诗作,其评价极高。然而关于哪首为唐诗七律之首,仁者见仁。让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
《黄鹤楼》/崔颢
古人已乘鹤离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之际,乡愁涌上心头,不知归途在何方,唯见江上烟波浩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誉为名胜古迹诗中的佳作。此诗前两句即景生情,巧妙融合历史传说与实景,隐含有对人间变迁的感慨。诗人运用深沉的历史视角,使简单的写景诗句充满哲理,引人深思。
诗中的融情入景尤为出色,由眼前景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对比虚妄的“仙境”,更突显现实人生的美好与可爱。那汉阳树的翠绿、鹦鹉洲的花草繁茂,无不令人心驰神往。然而结尾处笔锋一转,乡愁涌现,引发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自然流畅,不夸张不矫饰,在亦雄迈亦忧婉的心灵历程中,真实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誉此诗为“唐人七言律诗之冠”。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声哀,水清沙白鸟儿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他乡,多病独登台已久。艰难苦恨双鬓白,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的杰作,被明代评论家胡应麟赞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诗八句皆对,语言圆浑自然,充分展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起承转合,句句扣题,既有感情节奏的巧妙运用,又有艺术上的对比效果。
诗人在此诗中抒发了暮年登高的特殊心境,同时也是夔州巫峡特殊场景中的创作。其艺术魅力在于,无论何人、何时、何地,只要登临高处,都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总体来看,这首诗用词精当,写法错综交织。“句句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既有首尾之间的巧妙过渡,也有中间的对仗工整。这便是这首诗的高超之处。
崔颢的《黄鹤楼》可誉为题咏名胜古迹的翘楚之作,而杜甫的《登高》则可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两首诗各有千秋,难以一概而论,其魅力皆在于诗人的卓越才华与深邃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