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请看这份根据七年级下语文第10课《阿长与》重点笔记整理的学习必备资料:
七年级下语文10课《阿长与》重点笔记(超全整理,学习必备)
一、 作者与背景
作者:鲁迅(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相关作品: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散文。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儿时向阿长索要《山海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善良、淳朴、勤劳但身上带有封建思想痕迹的劳动妇女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能够满足他精神渴望的《山海经》的极度渴望和珍视。
三、 主要人物
阿长:
身份:作者家的女佣。
性格特点:善良、淳朴、勤劳、热心,关心孩子(给作者买《山海经》),但思想受封建观念束缚(如信奉“福神”,对“长毛”的传说等)。
外貌特点:身材高大,脸色青白。
“我”(鲁迅):
年龄:儿时。
性格特点:对神话传说充满向往,渴望知识,有独立的思想和愿望,对不公和庸俗现象感到不满。
四、 核心情节梳理
1. 渴望《山海经》:作者渴望得到绘有神兽的《山海经》,但父亲不允许,哥哥也未能满足,这成为作者童年的一大遗憾和渴望。
2. 阿长许诺:阿长在作者临睡前,听说了作者的渴望,满口答应要给买。
3. 焦急等待:作者每天焦急地等待阿长从城里的回来的消息,心情充满期待。
4. 屡次失望:阿长一次次没有带来《山海经》,带来了别的书或物品,让作者非常失望。
5. 终于得到:经过多次波折和等待,最终在除夕前一天,阿长真的从“老城厢”带回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6. 感激与复杂情感:作者对阿长充满了感激,觉得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同时内心也明白她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本书的重要性,只是一种“应许”的完成。
五、 重点语句理解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夸张地写出了作者听到阿长要给买《山海经》时,惊喜和不敢相信的激动心情。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细致地描写了阿长买到《山海经》并交给作者的情景,体现了她的守信和作者得到宝贝时的珍视。
对《山海经》的描述(如“绘有神兽”):突出了书对作者巨大的吸引力。
结尾处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尊敬、感激,但也认识到两人世界的隔膜。
六、 主题思想
通过《山海经》这一文化符号,对比了阿长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本性,以及他们与时代脱节的局限性。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特定人物的复杂情感。
七、 写作特色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情感真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渴望《山海经》的急切与得到过程的漫长、波折进行对比;将《山海经》的文化价值与阿长购买时的“敷衍”心态形成对比。
细节描写生动:如描写等待时的焦急、得到书时的珍视、阿长外貌和动作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这份笔记涵盖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阿长与》这篇重要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