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嘉峪关,我仿佛置身于古诗中的意境,其中与王之涣的《凉州词》最为贴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海不复回。”虽此诗点名玉门关,但嘉峪关的三个景区——关城、第一墩、悬壁长城的风貌合为一体,完全能够体现诗中的意境。
尽管嘉峪关不临黄河,但在长城第一墩旁,有一条滚滚流淌的讨赖河。我去时正值枯水期,若逢汛期,河水汹涌,犹如黄河一般。
“孤城万仞山”,嘉峪关至今仍然是一座孤立的城池,矗立在茫茫戈壁沙漠之中。周围的祁连山等山脉雄伟壮观,尽显“万仞山”的壮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描述的情境与嘉峪关相似。春天在这里来得较晚,温暖的季节也相对较短。
长城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文明的重要象征。游览嘉峪关的三大长城景点,基本能够了解和掌握明代长城的轮廓。长城并非全由青砖垒砌,许多地段因地制宜,采用黄土夯实,辅以苇草或石子。长城还会借助河流、山脊等自然地形增强防御能力,如第一墩巧妙利用讨赖河谷的天然险峻。
嘉峪关关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长城关城。连接关城的是数公里长的黄土夯实的明代城墙遗迹。这些尚未修复的城墙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让人不禁想起陈子昂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