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华街市,百听不厌的吆喝声
在喧闹的街市,一声声吆喝如同音乐的旋律,吸引人们驻足观望,着人们的好奇心。
吆喝,是街头小贩唤醒市民日常的一种方式。它像一把小钩子,挠痒痒,不得不凑上前去看个究竟。这种魔力般的吸引力,正是吆喝所具备的广告效应。从古至今,吆喝便作为一种宣传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玩出了各种花样。
说起古代的吆喝,宋人称之为“吟叫百端”,一种极为风雅的称呼。在《游宦纪闻》中,甚至有描述为“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可见吆喝如同音乐般动听。翻开历史书籍,商贩们仿佛都成了行吟诗人,从年初一到端午,从黎明到黄昏,他们的吆喝声不断。
宋朝的吆喝不仅声音洪亮,更带有韵律和节奏。如果仅仅是嗓门大,那只会被视为噪音。但若是吆喝中带有技术和艺术含量,就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水浒传》中,许多引人入胜的吆喝广告更是成为了经典。卖刀人、白胜、燕青等都通过独特的吆喝方式吸引了顾客。吴用则以摸骨占卜的身份,通过吆喝吸引注意。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吆喝的魅力。
除了简单的叫卖,吆喝中还融入了创意文案。如卖环饼的小贩,只用一句“亏便亏我也”,就制造了“挥泪大甩卖”的效果。苏东坡更是擅长写广告词,《猪肉颂》的推广使得猪肉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吆喝在宋人手中甚至成为了一种乐艺。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开封乐工杜人根据商贩的吆喝声编写了一套“十叫子”的唱曲。这些充满韵律美的吆喝声在当时就被广为传唱。每年春日,街头巷尾,卖花人的吟唱之声悦耳动听,连宋徽宗都曾为这样的声音着迷。
不仅如此,南宋临安的卖花人更是将吆喝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精心搭配各种鲜花,沿街吆喝,声调悠扬如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吆喝成为了一种声乐艺术,元杂剧《百花亭》中就保留了宋朝的吆喝唱段。这种商业文化的特殊呈现方式经过历史的变迁,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说,吆喝不仅是一种古代的口头广告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热闹与灵魂的体现。在这声声市集中,因为有了吆喝,才有了灵魂与活力。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吆喝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与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