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不厌其详和不厌其烦

不厌其详和不厌其烦

最近与朋友闲聊垃圾分类的话题,我的这位朋友是日语专业出身,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她表示,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举个例子,即使是削铅笔这种日常小事,木屑和笔芯粉也会被严格分开,分别放到不同的盒子里。这种对环保的高度自觉让人钦佩。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养成不厌其烦的垃圾分类习惯呢?据朋友介绍,这与长达30年的持续宣传密不可分。除此之外,日本还采取了针对性的垃圾收运措施,并辅以严格的处罚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逐渐深入人心,居民们习以为常。

许多人认为垃圾分类知易行难。的确,“知”是“行”的前提,认知决定行动。垃圾分类要做到众所周知也并非易事。日本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逐步普及并细化垃圾分类。比如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会反复强调如何正确扔垃圾;每类垃圾都有专门的垃圾袋出售,商品外包装上都会明确标注其可回收类型;每家每户的墙上都会贴有垃圾回收时间表,规定投放垃圾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居民误扔当天不该扔的垃圾,很快就会有类似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和指导。

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和普及,不厌其繁、不厌其细、不厌其小的方式,才逐步塑造了日本高度自觉的垃圾分类意识。相比之下,我国的垃圾分类推行多年却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持续不懈的耐心宣传。如果没有普及起码的知识,又怎能期待普遍的行动呢?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后来的三四线城市,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方案往往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宣传上也难以持之以恒、不厌其烦。

在国内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时,往往只是在试点小区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箱、给每户发放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和垃圾袋。对于居民家庭而言,分类宣传的提示也主要是这些垃圾桶、箱、袋的颜色和上面的文字。至于具体的分类方法,比如吃完外卖的饭盒应该投放到哪种垃圾桶里等繁琐细致的垃圾分类知识,很多人都知之甚少。由于缺乏细致指导和持久宣传,基于主体自律的垃圾分类难以真正落实。垃圾分类宣传需要不厌其烦、抓细抓小、久久为功,同时辅以必要的细化措施和惩处手段,才能培养的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垃圾源头分类行动在全社会的普及。


不厌其详和不厌其烦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