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信片的故事:一次未完成的邮寄
听录音并回答问题
作者寄出了多少张明信片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找到答案。
我的明信片假期总是有些波折。去年夏天,我踏上了意大利之旅。我参观了博物馆,也漫步在公园中。在那里,一位友善的服务员教了我几句意大利语,还借给我一本书。尽管我尝试阅读书中的内容,但那些文字却如同一般,毫无头绪。尽管每天我都想着寄出明信片,但假期转瞬即逝,我仍然未行动。直到最后一天的来临,我才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清晨,我早早起床,购买了37张明信片。那一刻,我满怀期待地坐在房间中,想要用这些明信片向朋友们分享我的旅程。整整一天过去了,我竟然一张明信片都没有写完。时间就这样在犹豫和迟疑中流逝。
让我们回顾一下语法点,这个故事主要使用了过去时态来描述我假期的经历和决定。过去时态是我们用来描述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的时态。它的肯定形式为:“主语+动词过去式+其他”。例如:“I worked”(我工作过)。否定形态为:“主语+didn’t+谓语动词原形+其他”。例如:“I didn’t know”(我不知道)。疑问句形式为:“Did+主语+谓语动词原形+其他?”例如:“Did you work?”(你工作了吗?)。被动语态则是:“主语 + was / were + 动词的过去分词”。例如:“The car was driven”(汽车被驾驶)。特殊疑问句则使用特殊疑问词来引导问题。例如:“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和“Why did you do that?”(你为什么那样做?)等。这些语法结构在这个故事中都有体现。
在对话中,询问目击者是否看到了一起并询问了发生的经过以及目击者的行动和原因等细节信息。这些斜体的动词都使用了过去时态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例如,“Did you see the accident?”(你看到了吗?)和“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等句子都使用了过去时态来询问过去发生的事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使用了过去时态来描述他的行动和感受如,“I ran across the street after the dog.”(我穿过马路去追狗了。)和“I wasn’t afraid of the car.”(我不怕汽车。)等句子也使用了过去时态来描述过去的动作和状态。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时态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