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喜婷正在精心进行打尖工序。这一瞬间被武俊杰记录下来。
张喜婷,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绛笔制作技艺的传人,一直铭记父亲的教导:“做事要认真,每一道工序都缺一不可,不能马虎。”坚守家族手艺三十余年的她,如今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儿媳赵,希望祖传手艺得以延续。
在積文斋笔墨庄制作车间内,张喜婷正在进行关键的“打尖”工序,而赵则在一旁进行“齐羊毛”的工序。婆媳二人默契配合,使得古老的绛笔制作技艺得以传承。
新绛县,古称绛州,是历史文化古城。这里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绛州毛笔更是曾为历代贡品,与南方湖州的毛笔齐名,素有“南湖北绛”之美称。
積文斋笔墨庄始于1936年,由制笔老艺人张永福创办。他将绛笔和绛墨的制作技艺分别传授给女儿张喜婷和女婿王壮生。张喜婷在上世纪80年代下岗后,跟随父亲学习制笔技艺,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
纯手工制作的積文斋毛笔,由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全部工序近百道。张喜婷介绍,这是父亲经过多年的探讨研制,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
为了不让祖传手艺失传,张喜婷将绛笔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媳赵。而她的儿子则随父亲学习了绛墨制作技艺。赵从起初的“站在一边看”到“尝试着制作”,再到“能够独立完成一道工序”最后“喜欢上这门手艺”,用了半年的时间。
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赵的任务不只是传承,更是让更多人了解绛州毛笔。她和爱人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展会邀请,先后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为了更好传承这一技艺,赵和婆婆在自己家中制作绛笔的还成立了公司、修建了厂房,并招了四五个工人。她们希望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传到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绛州毛笔。 (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