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性表达是语文教学中强调的一种重要理性思维表达,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学习任务群贯穿始终。虽然思辨性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但通过专业指导和强化训练,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朱昌元老师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管理工作。他强调有价值的提问是思辨性表达的逻辑起点,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思辨性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面对某种现象,能够提出问题,意味着已经启动了思维的转轮。在提炼明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摒弃简单化、情绪化的认知,提出有质量、有意义的问题。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警惕并纠正偏离问题核心的偏误,始终遵循逻辑链条,让问题贯穿于整个思辨过程中。度的审视使思辨性表达变得立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更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为了提高思辨性表达的水平,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界定概念,聚焦思辨对象,揭示逻辑关系。通过深入追问,拉长思维链条,让学生理解事理,洞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思辨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应当培养的思维品质。
除了上述观点,朱老师还通过引入二元对立的话题、创设包蕴丰富的情境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他也强调了有纵深的掘进对于让思辨性表达走向深刻的重要性。通过界定概念、由果溯因、深入追问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走向深刻,让笔下的文字透思想的光芒。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入思考。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