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一书,在诗词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对诗词格律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于喜爱诗词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拜读的佳作。在当代诗词创作领域,此书的普及度极高,受到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王力先生的理论体系中,对律诗和律绝的格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注意事项和应避免的禁忌。这使得读者在遵循格律的也能感受到诗歌创作的自由与灵动。在追求诗歌艺术更高的境界时,某些格律理论可能会成为束缚诗人发挥的局限。这就是在某些情境下,我们对“格律”持保留态度的原因。这其中涉及到了王力先生理论的某些局限性。从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格”与“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王昌龄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格调是“意是格”,而诗歌的形式、音韵美等则是“声是律”。真正的上乘佳作应该是兼具意境和音韵美的完美结合。然而在实际创作中,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容易。因此在实际创作中,许多诗人只能退而求以“格”为重,“律”为轻的标准来评价诗歌的好坏。然而遗憾的是,王力先生的理论体系中过于强调“律”,却忽视了“格”的重要性。这种风气由来已久,自晚唐至两宋时期,受到科举考试的影响,有些诗人为了迎合平仄要求而牺牲了诗的格调。这种现象导致了格式完美但意境不佳的作品层出不穷,是典型的“因形害意”。这种现象自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也是后世律诗名篇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人比喻用格律作诗如同戴着跳舞,虽然看似优美,但实则限制了真正的艺术表现。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律诗的格律问题不应被格律所束缚而失去自我创新的能力。在当今诗词创作中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也要寻求创新不断推动诗词艺术的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