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闵行本土作家褚半农先生是一位深谙莘庄文化的大家,他的散文作品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将莘庄的文史、乡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他所记录的,是沪上平凡的生活小事,展现的,却是市郊乡村生活的千姿百态。他擅长用当地的语言和词汇,传递出浓郁的乡愁和风土人情。
在拜读了杨月英美文《芦粟的怀旧气息》后,我深深被文中描绘的乡村生活所吸引。那熟悉的农村往事,那久违的乡村气息,仿佛都在文中得以重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褚半农先生对方言动词的精细描绘,让我领略到了上海方言的丰富和生动。
玉米,作为一种高秆植物,在普通话中可能只需要两三个动词就能描述其生长过程。但在褚半农先生的笔下,芦粟却对方言动词有着更为丰富的运用。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动作,都有相应的方言动词。比如,“截”芦粟穗需要用到的动作与掰玉米相似,但用的方言动词却是“拍”。农民想吃芦粟时,只需双手一“攀”,便能轻松拔起或拔断芦粟。这些生动的方言动词,使得乡村生活的描绘更加细腻和真实。
清末民初的浦东作者已经用方言描绘了芦粟的美好,比如用“崇明芦粟攀来吃一饱”。但褚半农先生进一步用更加丰富的方言动词,将这一过程描述得更为细致。去掉芦粟皮的动作,在上海方言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撕”。这个动词的运用,使得整个动作变得生动而形象。
褚半农先生的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方言中的特色动词的魅力。这些动词是一个语言的宝库,它们丰富而生动,为描述乡村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无法用普通话表达或表达不清的地方,方言中的特色动词往往能够精准地传达出意思。这些方言动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
图文摘自《横塘莘》,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褚半农。编辑方佳璐,经过汤婧娴的初审、何婷婷的复审,最终由刘垦博终审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