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安卓手机系统还是苹果手机系统,软件商店中都有名为Wi-Fi和Wi-Fi钥匙的免费软件,它们的下载排名极高,销售业绩火爆。
这两款软件会借助消费者的手机,搜集周围所有的Wi-Fi信息,悄无声息地获取各类Wi-Fi密码,并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上传至软件的后台服务器。在这两款软件面前,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公共机构,都如同在公众之下,毫无秘密可言。
在2018年3月初,记者在北京进行了测试。在朝阳区某小区,记者仅通过手机上的Wi-Fi软件,在关闭手机4G信号后,瞬间便显示出周围的Wi-Fi信号,短短几秒便连接上一个加密网络。无需了解该Wi-Fi的用途和背后信息,软件便帮助手机顺利登录。
记者使用Wi-Fi钥匙软件,在获取root权限后,能够查看到无线Wi-Fi的密码。不仅如此,通过这些软件,还能查看到Wi-Fi网络背后的隐私,如个人微信等。通过获得的Wi-Fi密码,甚至可以搜索并添加微信号码。
商业机构、办公大楼等的Wi-Fi密码也同样能被这两款软件轻易窃取。在北京市某门口,记者使用Wi-Fi软件,轻松连接上了附近的加密网络,并顺利浏览网页,无任何阻拦和密码检查。
这些软件在用户协议中有隐私的声明,描述了它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设备信息、IP地址、GPS定位等。关键在于,这些软件需要共享、转让、公开披露用户的个人信息,才能实现其所谓的“核心服务功能”。
消费者在使用这些软件时很少关注这些隐私,而且在取消热点分享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繁琐操作。即使提交了包括热点名称、密码、MAC地址等在内的所有必要信息,仍需等待软件的审核。
专家提醒消费者,要有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不能贪图小便宜。一旦“Wi-Fi”被分享出去,就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涉及、信息安全的问题更是不能忽视。、贩卖个人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都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