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外生枝”这个成语,比喻事情在原本单纯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了其他的问题或变故,如同竹子一节上长出枝条,再从枝上生出小枝一样,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纷繁。这种情况就像是原本平滑的树干上突然长出了许多枝条,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朱熹的另一部作品《朱子语录》中,在回答吕子约关于读书方法的提问时,使用了“节上生枝”的表述。它指出,“如果随声附和地理解,就会在细节上产生不必要的纷争,即使读万卷书也无济于事。”后来人们通常会说成是“节外生枝”。在元代的杨显之所作的《临江驿潇湘秋雨夜》杂剧中,就有使用“节外生枝”的台词。
在这部剧中,杨显之描绘了一个善良妇女张翠莺的遭遇。她千里迢迢去找她的丈夫崔甸士,却发现他已经另娶新妇。当张翠莺来到县衙门口时,衙役们不让她进去,并告诉她:“那个娘子已经走掉了?我们的相公已经有了自己的夫人。”张翠莺对此感到和愤怒,她唱道:“这些闲言碎语是什么意思?他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呢……”(这里的“兀的”,是古人口语中的用法,意思是“这”或“这个”。)现在,“节外生枝”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意外出现的新问题或者故意制造麻烦使得问题难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