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寒食》原文翻译全解析,作者故事大揭秘,让你一次性读懂这首千古名篇!

好的,请看这篇关于《寒食》的解析回答:

白居易的《寒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常常让读者在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与历史背景。全诗原文如下:

《寒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水江花岂终极!

【全诗翻译与解析】

这首诗并非描写寒食节扫墓的具体细节,而是通过描绘寒食时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死亡和人生的感慨。

1. 首联:乌啼鹊噪映悲伤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诗歌开篇,诗人并未直接点明寒食节,而是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景象:乌鸦和鹊鸟在昏暗的树林中聒噪。这声音本身就带有一种不祥或悲凉的意味。紧接着,诗人发出疑问:“清明寒食之际,究竟是谁家在哭泣呢?” 这一声问,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节日的核心——扫墓祭祖和哀悼逝者。寒食、清明紧相连,这里的哭泣自然与祭扫活动有关,奠定了全诗悲凉哀伤的基调。

2. 颔联:风吹纸钱寄哀思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诗人将视线转向广阔的旷野。寒食节有禁火、祭祖的习俗,人们焚烧纸钱以祭奠先人。这一联描绘了风吹过旷野,纸钱随风飘舞的景象。无数坟冢(古墓累累)在眼前展开,春天已经来临,墓上的野草也绿意盎然。春草的生机与坟墓的荒凉、纸钱的飘零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一层物是人非、生死两隔的伤感。

3. 颈联:花映白杨显生死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诗人进一步聚焦于墓地上的景象。棠梨花(一种春季开花的植物)的白花,与墓旁常见的白杨树相映成趣。白杨在传统文化中常与丧葬相关,象征着凄凉。这两种白色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尽是死生别离处”,诗人直接点明了眼前景象的本质——这里充满了生者与死者、过往与现实的分离,每一个坟头都是生死别离的见证地。

4. 尾联:有情之人泪沾巾,人生岂有终极?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聚焦于人的情感。既然眼前处处是悲伤,是别离,那么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怎能不“泪沾臆”(脸颊湿润,指流泪)呢?最后两句,诗人将感慨引向更广阔的层面。人生充满了情感,悲喜交集,而自然界的江水与江花却是永恒不变的(岂有终极)。这既是诗人对人生短暂、情感易逝的无奈叹息,也是对自然永恒的一种感慨,更隐含着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既然人生有如此多的悲欢离合,我们该如何面对?江水花木尚有终极,人的生命与情感却为何如此复杂和无常?

【作者故事大揭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目睹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色彩。

虽然《寒食》这首诗没有直接记录白居易个人某次扫墓的具体经历,但它深刻地反映了白居易诗歌中一贯的情感基调:对人生的深刻体察和对普通人的同情。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意境深远,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寒食》正是他这种创作风格的体现。诗中蕴含的对生死、人生的感慨,很可能源于他个人的人生体验、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思考。他并非仅仅在描绘一个节日景象,而是在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抒发了一个士大夫文人对于生命无常、情感真挚的普遍性思考。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正是因为它触动了许多人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共同感受。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一次性读懂”《寒食》:它不仅仅是对寒食节扫墓场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借景抒情,深刻表达了对生命、死亡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