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刘慈欣来说,1999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除了上述事件外,他的第一篇作品《鲸歌》也正是在这一年,在《科幻世界》第六期上发表的。与此的科幻小说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作家阿来作为当时的《科幻世界》主编,是见证这一切的重要人物。在2025年的一次全民阅读活动上,阿来与刘慈欣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分享了科幻文学的魅力与未来的展望。
谈及刘慈欣的创作历程,娘子关发电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地标。这里是刘慈欣科幻创作的起点,也是他的作品灵感的重要来源。从上世纪90年始,刘慈欣在这里发表了一系列科幻小说,其中《三体》和《流浪地球》更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这里的斑驳厂房、工业遗迹成为了众多博主们的打卡地,他们纷纷感叹刘慈欣的科幻起点,追寻着他的足迹走进科幻的世界。
刘慈欣的创作灵感并非易得。他坦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之前,将那些遥远的时间和空间的幻想描绘出来。他深知科幻的魅力在于描述变化,而随着世界的变化加速,他感到创作上的急迫和危机感。他坚信自己的科幻作品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仰望星空的精神家园,即使在现实中很多曾经的科幻元素已经变为现实。他对宇宙的探索和想象始终充满热情,并坦言自己有一个“永生”的渴望,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充满好奇和激动。
创作对于刘慈欣来说并非易事。他坦言自己的新作总是处于难产状态,寻找下一个灵感的机会就像是在茫茫戈壁滩上寻找陨石一样稀少。人工智能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AI在某些方面已经能够写出一篇比他更好的小说,但他并未因此感到沮丧或放弃创作。相反地,他对AI充满了欣赏和期待,认为AI或许有一天能够突破人类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