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与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存在本质的不同。孩子拥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方式和独特的习惯,当按照自己的逻辑标准去训斥孩子时,实际上是对孩子天性的不尊重,甚至是对其个性的扼杀。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经常表现得十分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为了一些小事哭闹不休。比如有的孩子会坚持要穿红色的帽子而非蓝色的,或者坚持自己的食物选择,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这些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一位老师分享了一个叫星星的小朋友的经历。星星因为坚持要戴红色的帽子而和妈妈发生争执,最终无奈地带着蓝色的帽子来到幼儿园。这位老师提到,大人可能会考虑很多因素,如衣服颜色的搭配、天气的变化等,却容易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在两三岁时会进入“第一反抗期”,开始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比如自己穿鞋、自己吃饭、自己走路等。他们的语言发展尚未完善,因此常常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主张。
当孩子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这是坏事。相反,这可能是孩子未来成为有主见、独立性强的人的预兆。李开复博士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做博士论文时,选题与导师的意见不一致,但他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导师的支持。
对待孩子的坚持,我们需要端正态度。我们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想法,避免用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专家指出,中庭往往存在“双重标准”,即当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会被认为是有主见,而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时,则可能被视为不听话或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