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经提出:“趁早出名”。
《道德经》中又有一个词语叫做“晚成大器”。这两个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个呢?
“趁早出名”在一个人心智尚未成熟,对人生尚未有深刻理解,懵懂无知的年纪,是否过早地接受了世界的物质丰盈,过早地获得了盛名,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年轻时的我们,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和斗志,体力和精神都达到了顶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也许就能早早地崭露头角。我们为什么又常常看不到那些早出名的人能够一直保持盛名,直到老去呢?
有些人的成名如同昙花一现,有的落魄遭难,一入深渊便无法自拔;有的虽然曾经辉煌过,但最终还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生;还有的则是英年早逝,半生已过却已离世。
也有一些特例。他们虽然名气有所减退,但斗志依然不减。这些人心态积极,对过去的成就不会因盛极一时而骄傲自满,不会因站在顶端而迷失自我,更不会因衰败而自暴自弃。他们无论在高峰还是低谷,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并寻找自我。
这样的人在晚年或许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那么,“出名要趁早”到底是好是坏呢?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或许你会对此感到不公——为什么我就不能是那个早早出名的人呢?但我更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晚成大器”的人。
“晚成大器”首先需要你成为一个“大器者”。所谓“大器者”,必先经历心志的磨练,筋骨的劳累,身体的饥饿,物质的匮乏,以及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只有经过这些考验,才能真正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或许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路吧!晚一点又何妨?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大器者”,那么时间永远不会是阻力。
在你成功之前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的财富。这一路上的坎坷、磨难、羞辱、黑暗……都是你成长路上的拦路虎。有时你会感到无助和绝望,有时你会被同一件事反复折磨。当你觉得事情有了转机,看到希望的时候,现实却常常给你当头一棒。
当你咬紧牙关,吞下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那种隐忍和坚定会促使你一步一步熬过来,走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那么,你认为那个“晚成大器”的人为什么不能是你呢?
只要你坚信自己是个“大器者”,那就一定是你!虽然你可能没有早早出名,但你走过的路会助你一臂之力。当你懂得了忆苦思甜,相信苦尽甘来,看破了世事无常,悟到了天地玄机,再加上你的毅力、勤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幸运就会悄然降临在你身上!
不论30岁、40岁还是50岁都好只要你认为自己是个“大器者”,那么就从这一刻开始继续在茫茫人生路上努力前行吧!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继续努力就能靠岸;继续在生活的下坡路上奋力前行吧下一步就到达目的地;继续接受生活的洗礼和磨练吧当封印解开你就能轻易登顶!
所以我认为,“晚成大器”才是更好的选择。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