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扫码、归家上报已经成为现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吉祥码”、“安康码”、“返京人员防控报到平台”等防疫健康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必备工具。“吉祥码”在吉林省广泛使用,“安康码”则是安徽省的健康通行证。这些名称都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谐音特性,赋予了新的寓意。
对于汉语中为何会存在如此广泛的谐音现象,我们不妨从其背后的语言崇拜心理入手。自古至今,人们对语言产生了一种神秘的畏惧与崇拜感,认为语言拥有超自然的威力,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命运。这种语言崇拜心理在民俗事象中表现为诸多谐音祈福或谐音禁忌,比如倒贴“福”字,亲人间吃梨时避免分食等。这些传统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谐、吉祥的追求和对不利因素的规避。
汉语的基本音节结构有限,却可以通过有限的音节构成丰富的词语,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同音词或语素的出现。如何利用这些同音词生成谐音辞格,如何在谐音与本音之间融会贯通,达到心与物会、物与神游的效果,则需要人们的智慧和体悟。这背后反映了人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习惯。
谐音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学艺术上,人们通过谐音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交际或表达需要。比如,在传统婚礼中,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食品蕴含了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家长们为赴考学子准备糕点和粽子,祈愿他们“金榜高中”;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尴尬与不安。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汉语谐音文化如何通过支配字词的读音,进而支配所代表的事物,借以实现人们的愿望。
汉语谐音文化是一种通过语言的读音来影响事物、实现心愿的巧妙方式。它将“声”与“形”、“声”与“心”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别具特色的语言文化。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汉语谐音文化正是这一表达艺术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