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人在黎明的曙光中赶至郊南,匆匆忙忙,为了纪念下元节。献上纸衣祈愿暖意,即便在阴间,先祖也能感知寒意的消散。
——《七绝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日,我们迎来传统节日——下元节。虽然对于下元节,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它与上元节和中元节共同构成了“三元”节日体系。
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庆祝元宵,历史已久;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间称之为“鬼节”。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下元节作为其中一个声音逐渐减弱的节日,它的起源与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密切相关。天官赐福,地官赦,水官解厄。这三官的诞辰分别对应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由此产生了“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下元节,又称为水官诞辰,是民众解厄之日。《太上三官经》记载,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在这一天,人们进行祭祀,以消灾解厄。《风俗志》也记载,这一天,道观做法事,民间则祭祀亡灵,祈求水官排忧解难。民间还有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即太上老君,源丹之术。
回到下元节的起源,古代有祭天、祭地、祭水的礼仪。这些礼仪逐渐流传至民间。消灾解厄的基础在于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以及万物关联的命运观。下元水官被视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人们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
在下元节这一天,民俗活动丰富。人们享祭祖先,祈求神灵庇佑,同时修斋设醮。饮食也有独特之处,北方吃豆沙包,南方则吃麻腐包子、米果等。福建省莆田地区还会制作特殊的油炸小点心,用新收的稻谷制作薄饼,包裹素菜油炸。
虽然时光流转,下元节已不如往昔热闹,但它蕴含的美好精神诉求依然值得铭记:面对生命中的困境与苦厄,我们应积极应对并化解,而非被动承受。因为生活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也许正是下元节给当代人的文化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