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的传统文化中,“五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常常出现在各种成语和俗语中,比如“五谷丰登”、“五谷杂粮”等。“五谷”在历史上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作物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古代,五谷最初指的是有壳的粮食,如稻、稷(谷子)、黍(黄米)等,因为这些作物的外壳,被称为谷。谷字的发音也与这些作物的外壳有关。随着农业的发展,五谷逐渐成为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来泛指各类粮食类作物。
那么,“五谷”到底指的是哪些作物呢?主流观点认为包括稻、黍、稷、麦和菽。也存在其他说法。《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谷是粳米、小豆、麦、大豆和黄黍。在佛教祭祀中,五谷则包括大麦、小麦、稻、小豆和胡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录了更多的种类。尽管关于五谷的确切种类存在多种说法,但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五谷的种类也在不断变化。
在《论语微子》中有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中五谷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有的包括麻,有的不包括。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作物种类并不固定,各地差异较大。这也反映了五谷概念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的。
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和玉米等。习惯上,人们把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为杂粮,因此五谷杂粮也泛指各类粮食作物。这些概念形成后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但各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却不断变化。例如小麦在古代北方被广泛种植,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唐宋以后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而现代的粮食供应则包括玉米、甘薯等后来引入的作物。
“五谷”的具体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人的粮食供应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如今,“五谷杂粮”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五谷”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五种作物,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