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安全建设,个个掌握应急技能——全面排查身边的灾害隐患”。从5月12日至18日,我们迎来了防灾减灾宣传周。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之一,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除了对基础设施的,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饮用水源污染、环境卫生恶化等问题,从而引发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了解灾后易发疾病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保障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一、灾后常见疾病概述
1.肠道传染病:灾后的水源易被粪便、垃圾污染,导致细菌性痢疾、伤寒、甲肝等肠道疾病高发。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因脱水而危及生命。
2.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灾后的生态环境受到,人与野生动物(如老鼠、蚊子等)的接触机会增多,容易引发如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
3.呼吸道传染病:灾后临时安置点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增加了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风险,如新冠、肺结核等。
4.皮肤及外伤感染:长时间浸泡在污水中,皮肤清洁不足,易引发湿疹、皮炎等皮肤病。伤口接触污染物还可能引发破伤风。
二、防病提示
1.确保饮水安全:保护水源,避免倾倒垃圾或污水、粪便。注意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灾害发生时,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饮用,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式。储存饮水时,要注意加盖并保持清洁。
2.食品安全:食用长时间放置的食品前,要观察是否变质。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食物要煮熟煮透,趁热食用。使用后的餐具要及时清洗。
3.维护环境卫生:垃圾要定位置,避免随风飞扬污染环境。清除积水,防止蚊虫滋生。清理厨余垃圾,保管好食物,防止鼠类取食。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水。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卫生厕所,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随地大小便,以防疾病传播。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口鼻,开窗通风以保持健康。一旦发现症状,及早就医,主动隔离防传染。在流行季节,可以接种预防。
